孩子喜怒無常、成績不好,也許是吃錯了東西……
在12歲之前,卡洛琳一直是一位健康的小女孩。
她順產出生,整個童年也沒有生過什么大病。
只不過,她的母親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
但除此之外,卡洛琳就是一個快樂而開朗的小姑娘。
一場突如其來的事件打破了卡洛琳的寧靜生活。
在2012年5月,她發了一場高燒。
在高燒之后,她的性情劇變。
她變得非常易怒,一點點小事情就會惹她生氣。
與此同時,她開始頭痛,開始注意力不集中;
并且,開始每天都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個月后,卡洛琳的情況變得更糟糕了。
頭痛,變成了劇烈的頭痛。
在白天,她有時會無緣無故地開始哭喊;
到了晚上,她經常會感到難以入睡。
在學校里,她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
看到孩子的這種情況,卡洛琳的母親很是擔心。
在這時,她注意到,女兒出現了嚴重的口臭——之前從未有過的口臭。
鑒于孩子存在嚴重的精神狀況,母親將卡洛琳帶到了當地的精神病醫院。
在醫院里,醫生診斷卡洛琳為“轉換性軀體障礙”(Conversion Somatic Disorder)。
所謂轉換性軀體障礙,是指一類由重大精神因素而造成的身體上的癥狀,并且這些癥狀影響到了正常的身體機能。
而在這里,醫生認為卡洛琳“想太多了”,從而造成了頭痛、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不定的狀況。
于是,醫生就給卡洛琳開了一些抗焦慮用的“溴西泮片”……
2012年6月,在期末考試期間,卡洛琳的癥狀再次加重。
她開始出現幻覺。
她常常會聽見自己的姐姐和她的男朋友在爭吵——即便屋子里并沒有其他人。
她時常會看見電視里的角色來到了現實之中——而且這些人會尾隨她,并恐嚇她。
很多時候,她已經無法區分幻覺與現實了。
而在同一時期,她的體重出現了減輕,并且伴隨著腹脹和嚴重的便秘……
于是,卡洛琳被再一次帶到了醫院。
這一次,醫生給卡洛琳做了更細致的檢查。
常規的體格檢查、神經檢查和血清檢測都完全正常。
而為了進一步地排除器質性的神經病變,醫生還給卡洛琳做了更多的檢測,包括:
類風濕因子檢測
鏈球菌抗體檢測
自身免疫病相關檢測(包括抗核、抗雙鏈DNA、抗中性白細胞、抗酵母菌、抗磷脂、抗線粒體、抗SSA/Ro、抗SSB/La、抗轉谷氨酰胺酶tTG、抗肌內膜EMA、和抗脫酰胺基麥醇溶蛋白抗體DGP——其中最后三種是乳糜瀉相關抗體)
感染性疾病相關檢測
代謝性疾病相關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這些指標都處于正常范圍。
醫生又進一步地給卡洛琳做了腦CT和腦電圖,結果也未發現過多的異常。
唯一發現的異常就是甲狀腺相關抗體存在偏高: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103IU/mL(標準是0-40IU/mL)
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110IU/mL(標準是0-40IU/mL)
鑒于卡洛琳存在自身免疫抗體且伴隨有精神癥狀,醫生懷疑她中存在自身免疫性腦炎。
根據這個判斷,醫生給卡洛琳開了類固醇的激素藥物,來抑制免疫系統……
在服藥后,卡洛琳的癥狀得到了部分的改善。
然而,許多情況仍然存在于她的身上。
她的性情冷漠,不喜歡說話,不喜歡與人社交,并且忽視自我。
卡洛琳的媽媽說:“她并沒有變回那個‘正常的女孩’。”
在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之間,卡洛琳又多次發病。
每一次發病都進行了住院的治療。
但每一次的住院都并沒有帶來明確的診斷,也更沒有任何明顯的改善……
當孩子處于這種境遇,卡洛琳的母親無疑是痛苦的。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卡洛琳自己又有著怎樣的承受。
不過,她“并不孤單”。
另一些孩子,正經歷著和她類似的狀況。
而一位叫克里斯的男孩就是其中之一。
在克里斯8歲的時候,他就時常會出現幻聽和幻視。
不過在那時,克里斯的行為舉止和正常孩子也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到了15歲時,似乎就是在突然之間,他陷入到了極度的抑郁之中。
他幾乎不再與他人交流,完全就是自言自語。
與此同時,他的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
之后,他被送往了醫院。
他的腦核磁共振和腦電圖都完全正常。
而根據癥狀,他被診斷為了“伴有精神病癥狀的抑郁癥”。
于是,醫生給他開了抗青少年抑郁的“依他普侖”和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阿立哌唑”……
然而,這兩種藥物對他一點效果都沒有。
幾個星期后,克里斯因為同樣的癥狀第二次入院。
第二次入院,獲得的是同樣的診斷。
幾個月后,第三次入院
——同樣的診斷,同樣的治療無效……
一年后,克里斯開始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幻聽。
這種幻聽讓他有了“殺害”的念頭。
在幻聽的引導下,他開始自殘,開始劃傷自己的皮膚。
因為這種狀況,他再一次地被帶到了醫院;
這一次,他被診斷為了“偏執型精神分裂癥”。
在這一次住院期間,醫生給克里斯做了更多的檢測。
在血清檢測中發現,克里斯存在抗核的自身免疫抗體——盡管克里斯不存在特定的自身免疫病的癥狀。
醫生還給克里斯做了過敏原檢測。結果基本正常——除了存在針對小麥麩質蛋白的IgE抗體。
克里斯的母親是一位注冊營養師;在她母親的建議下,克里斯排除了膳食中的麩質,也就是各種面食。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僅僅只是排除了飲食中的麩質,克里斯的幻聽狀況很快就獲得了顯著的緩解。
在9周后,克里斯就出院了。
后續的糞便檢測表明,他的糞便中存在抗小麥麩質的IgA抗體,這意味著他很有可能的確存在麩質敏感。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克里斯一直保持著無麩質飲食;他也慢慢停掉了抗精神病的藥物。
并且,他的精神疾病的癥狀也不再出現。
在16歲時,克里斯回到了學校。
他的學習成績也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
更令人高興的是,他開始融入到集體中,還參加了好幾個學校的運動隊。
在卡洛琳那邊,情況也出現了轉機。
2013年11月,卡洛琳出現了嚴重的消化問題,并伴隨著體重的減輕。
在這種情況下,醫院的營養師建議卡洛琳嘗試一下無麩質飲食,看能不能緩解腸道癥狀。
但誰也沒有想到,在排除各種面食的僅僅1周后,卡洛琳的消化癥狀就得到了很好的緩解。
更重要的是,她精神癥狀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于是,在之后的4個月里,卡洛琳就一直保持著無麩質飲食。
盡管卡洛琳力求飲食的嚴格,但她有時候仍然會不小心地吃到麩質。
每一次誤食之后,在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里,她的頭痛和幻覺又會開始復發。
這些癥狀通常需要2-3天才會完全消退。
隨后,在2014年的4月,她被送到了麻省兒童醫院來進行進一步地檢查。
此前的檢測已證明卡洛琳不存在乳糜瀉(EMA和tTG抗體均為陰性)。
而小麥過敏也得到過排除(不存在針對小麥的IgE抗體,皮膚點刺和皮膚斑片試驗也都為陰性)
于是,醫院對她進行了雙盲測試,看是否存在“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
醫院制備了兩種膠囊,一種含有4g的小麥粉,另一種含有4g的大米粉。
醫生讓卡洛琳在不同的15天分別服用小麥膠囊和大米膠囊。
在兩個15天之間設置有7天的間隔期,用于洗脫可能產生的癥狀。
結果發現,在服用大米膠囊的期間,小女孩相安無事。
但在服用小麥膠囊的第二天,卡洛琳就出現了各種癥狀
——包括頭痛、口臭、腹痛、情緒失調、疲勞和注意力不集中。
與此同時,她還經歷了三次嚴重的幻覺。
在雙盲測試過后,醫生再次對卡洛琳進行了乳糜瀉、食物過敏和十二指腸活檢的檢測,而結果均為正常。
不過醫生還是在卡洛琳的血清中查到了針對麩質蛋白的IgG抗體,并發現她的糞便鈣衛蛋白有些偏高。
最終,小女孩被確診為了“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
此后,小女孩繼續著無麩質飲食。
在一個月后,她身體中“針對麩質的IgG抗體”和“糞便鈣衛蛋白”都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
在之后的9個月里,她的癥狀再也沒有出現過復發。
卡洛琳的媽媽說,她終于變回了一個正常的小女孩。
卡洛琳的案例于2015年發表在《營養》(Nutrients)雜志上,克里斯的案例于同年發布于《美國精神病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這兩個案例,都表明著一個新的存在——那就是“麩質精神病”。
精神疾病的成因往往是錯綜復雜的,而且很多都被認為是退行性疾病。
這也就意味著許多患者的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
不過,一部分精神疾病和一些自身免疫病有著高度的關聯。
比如,乳糜瀉就能誘發精神疾病。在此前,就有過因乳糜瀉而導致的繼發性妄想癥的案例。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病人不存在乳糜瀉,面食中的麩質仍然有可能會誘發精神疾病。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有過麩質誘發成人精神分裂癥的案例。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種情況同樣會在青少年和兒童中發生。
盡管有許多研究表明麩質和精神疾病之間可能有關聯,但其中的發生機制至今尚不明確。
而在目前,有兩種理論用于解釋這種現象。
一種是腸漏理論,而另一種是自身免疫理論。
腸漏理論認為,患者的小腸通透性存在增加的情況(也即所謂的腸漏癥)。
與此同時,他們的腸道只能部分消化麩質,從而產生了許多類鴉片的麩質片段。
這些類鴉片的麩質片段就會穿過小腸壁,進入血液循環,通過血腦屏障,造成“內源性阿片系統”的紊亂,最終引起一系列的精神癥狀。
在卡洛琳的案例中,糞便鈣衛蛋白的升高可能就是“腸漏”的一個標志。
而自身免疫理論則認為,是自身抗體在起作用。
此前的研究表明,在一部分精神分裂癥的患者中,存在針對tTG6的自身免疫抗體。(類似于乳糜瀉患者的tTG2的自身抗體)
tTG6是主要在大腦中表達的一種轉谷氨酰胺酶。
針對tTG6的自身抗體可能就會造成大腦炎癥,從而引起精神癥狀。
而麩質蛋白可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抗原呈遞細胞而誘發這種自身免疫。
而今,精神疾病是兒童和青少年的主要致殘因素之一。
在以往,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有時就是終身服用抗精神病的藥物。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膳食中的麩質也會在精神疾病中起作用。
當有了這個認知,一部分受影響人群的生活將可能得到徹底的改變
——就像卡洛琳和克里斯那樣。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就愛閱讀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